古瓷之用,型制庞杂,以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枕论,其题材雅俗兼容,风格南北一体。釉色青白,质地类玉,循古制而尚变格,造型纹饰丰富,刻划镂塑精巧,故得以成其大类。
枕,卧所荐首者。枕之起源久远,有木石草藤及皮裹之质相区别,故作硬枕、软枕分。今人得见“枕”之最早文字记载,当属《诗·陈风·泽陂》所记“寤寐无为﹐辗转伏枕”句。东晋方士王嘉作志怪小说《拾遗记》,内记三国时魏文帝得玉石虎枕:“检其颌下,有篆书字,云是帝辛之枕。尝与妲己同枕之,是殷时遗宝也。”帝辛即商纣王,后宋人高承在《事物纪原·卷七》亦曾援引,论言:“则商封之时,己其制亦矣”。若王嘉所述为实,则枕之形制至殷商已渐成熟。
陶瓷为枕早于汉初,东汉经学家刘熙撰《释名》中言:“枕,检也,所以检项也”。“检”者,检校,约束也。1959年河南安阳出土隋代开皇年间张盛夫妇合葬墓之瓷枕,应为迄今能见最早之瓷枕实物。古之硬枕以石玉金铜为质,后因瓷泥之赋形随意,烧成即硬若金石,渐成主材。唐朝门阀士子抚枕寄情,宋代文人雅士寓枕比德,瓷枕倍得推崇,南北诸窑各类瓷系皆尝烧制,其中青白瓷枕堪称翘楚。
受唐人枕形影响,宋代瓷枕造型愈趋丰富,其中尤以景德镇青白瓷枕为甚。其龙枕、虎枕、狮枕、象枕等各类神兽皆具,气韵浑然;又有羊枕、鹿枕、兔枕、鱼枕等民间常见之物,祥和灵动;几何形枕具前朝遗风,形式更为多样,有八角形枕、圆形腰枕、翘角形枕、长方形枕,又或云头形、鸡心形、花瓣形、银锭形等。
神兽枕多见北宋,其源头上溯两晋隋唐。北宋胡宿有“昨夜西楼月,团圆似去年。凤屏非复旧,虎枕未呈眠”句,可证其时虎枕之盛行。佛教东传,龙虎皆为护法,具驱妖除害之能,故得善佑祈福之意。《新唐书·五行志》中载“韦后妹尝为豹头枕以辟邪,白泽枕以辟魅,伏熊枕以宜男,亦服妖也”,阐明神兽枕“避邪”“避魅”“宜男”“服妖”之用。其时佛教以猛狮隐喻出类拔萃致智致圣者,故民间忝为祥兽,皇宫、官府、显贵、豪邸门前皆立雌雄双狮,今人亦不鲜见。
人物枕及殿宇式人物枕为两宋青白瓷最具特色者,后者入元受戏文影响日盛。人物枕以各式孩儿枕卧女枕居多,青白釉孩儿枕主体为孩儿侧卧塑形,有男童女童之分,多以左手垫首,右手自然垂放,作闭目休憩状。枕面为荷叶舒展形,刻划叶脉筋络,荷叶两端自然向下卷曲,荷梗缠绕于孩儿胸前,枕底多做椭圆形垫。青白釉枕整体坚致,釉色清亮如春水,匀净剔透若玉,塑形生动,刻线飘逸,憨态天真而极尽传神。明代藏书大家高镰《遵生八笺》中有言:“有孩儿捧荷花偃卧,用卷叶为枕者,此制精绝,皆余所目击,南方一时不可得也。
枕之塑形纹饰,与民众精神需求关联密切。景德镇青白釉瓷枕刻划模印纹饰极为多样,按大类分,有人物、兽畜、鱼虫、花草等。其以蝠鹿谐音福禄,以石榴比喻多子,以游鱼谐音富足有余,以松竹喻清廉,以梅荷喻高洁。其余缠枝牡丹、喜鹊鸳鸯等,皆与市民生活习俗及精神需求紧密关联。
瓷枕因其多为小枕,后人疑为明器。明代屠隆《考槃余事》有载:“旧窑枕,长二尺五寸,阔六寸者可用。长一尺者,谓之尸枕,乃古墓中物,虽宋瓷白定,亦不可用。”今人亦多以瓷枕之硬,以为不适睡眠。陆建初先生曾作“枕说”,以为古人蓄发盘发,故不嫌枕硬,当为一说耳。其实枕为大类,细分颇杂,见有首枕、颈枕、臂枕、腕枕、脉枕、耳枕等,亦有以枕形为文房者,故其生死分用不可以大小形制为依据。若究瓷枕之坚致,则国人自古有“质坚而又清凉沁肤,爽身怡神”之叹。先有北宋张来“巩人作瓷坚而青,故人送我消炎蒸。持之入室凉风生,脑寒鬓冷泥丸惊”诗句;后有李易安“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橱,半夜凉初透”词话,可见瓷枕之适用于夏季,有清心爽神之用,甚至具“明目益睛,至老可读细书”之效,最得宋人喜爱。
瓷枕多有小及尺许者,今人觉其高难舒适,斜欠安稳,何故?皆因古人崇尚“养德”,以枕寓警之缘由。东汉蔡邕作《警枕铭》言:“应龙蟠蛰,潜德保灵。制器物象,示其有形。哲人降鉴,居安虑倾。”以告世人应居安思危,临高虑倾,后人皆作“警枕”之说。然蔡邕又作《协和婚赋》言:“长枕横施,大被竟床。”可见枕之长短,随用而变。
古人所谓“天人合一”,既寓精神于器物,以器物规范自身言行。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其《桃花石枕歌赠康从事》一诗中言“六月江南暑未阑,一尺花冰试枕看。高窗正午风飒变,室中不减春天寒。主人所重重枕德,文章外饰徒相惑。更有坚贞不易心,与君天下为士则。
以枕寓德,自律自鉴,孟德以降,后人亦多有以枕石漱流自喻操守高洁。景德镇青白瓷枕,便在此日抚夜卧之间,赋予宋人清静高雅的精神享受。(毛小龙)